在很多人看來,2024巴黎奧運的男籃金牌基本已經失去懸念了。從未參加過國際大賽的“FIBA自由人”喬爾-恩比德宣佈加入美國男籃,瞬間改寫了競逐局勢。

這顆“重量級砝碼”落下之後,天平已然傾斜。同樣在今夏宣佈回歸男籃的勒佈朗聽到這個消息的第一反應是:“太好了,他對我們太重要了。“
然後就是關鍵詞補充:“我可沒招募他。”
恩比德的 “喀奸” 之路
質疑當然接踵而至,恩比德自己給出的解釋是,選擇美國是為了NBA的兄弟們,為了支持自己的美國球迷,為了在美國出生的兒子——看過了那麼多為父為母而戰的故事,恩比德這個為兒子而戰的理由……隻能說非常新鮮。
那為什麼恩比德最後選了美國呢?不是之前一直和法國眉來眼去嗎?
這恐怕都要從恩比德的身世和喀麥隆的歷史背景說起。
******
跟黑戶18年的字母哥相比,恩比德算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少爺了。他的父親托馬斯在退休前是陸軍上校,因此家境十分優渥。他在首都雅溫得長大,從小講的是法語,親戚都住在法國,他經常在假期去法國遊玩觀光,享盡清福。
恩比德前15年的人生裡就沒有籃球什麼事。在喀麥隆,籃球雖然是名義上的第二運動,但比起足球,無論是影響力還是設施條件都差了不是一點半點,那時,恩比德的娛樂活動是排球和足球,父母從不讓他打籃球。一個是怕受傷,二是不願讓訓練耽誤學業(恩比德中學成績非常好)。
恩比德的 “喀奸” 之路
在恩比德出道之前,喀麥隆最有名的NBA球星是巴莫特,但他在當地知名度並不算高。到現在NBA也一共僅登陸過6名喀麥隆球員,隻有巴莫特、恩比德和西亞卡姆的生涯超過三年。但足球完全不同,薩繆爾-埃托奧曾是名揚世界的球星,喀麥隆目前在五大聯賽效力的共有24人,去年世界杯他們幹翻巴西也引來全球關註。
所以當雅溫得的籃球教練主動上門說想培養恩比德的時候,老爹托馬斯的態度是抗拒的。
“喬爾生活裡已經什麼都不缺了,”托馬斯說。“他從來都不愁吃穿,學校教育也很完善,他這輩子都沒經歷過困苦,這種環境是非常棒的。”
但在教練的瘋狂遊說下,前往美國發展的選擇愈發誘人起來。“如果您讓他打籃球,”一位教練說。“他可能壓根不需要上學了。有一天他的財富會足以買下整所學校。”
這才有了恩比德遲來的籃球之路。當年他的訓練條件相當艱苦,整個喀麥隆隻有兩個可進行正規籃球訓練的場地,都在位於雅溫得市中心的一座可容納5000人的體育場,由中國在2009年建造,主要用途是音樂會和展會,很少承辦籃球賽。喀麥隆的職業籃球運動員大部分時候都隻能在室外的非正規場地打比賽。
恩比德的 “喀奸” 之路
雅溫得多功能體育館,總建築面積近1.3萬平方米,占地近4萬平方米,由中國航空航天設計研究院設計,山西建築工程集團總公司承建,投資1.6億人民幣
剛接觸籃球的恩比德在場上也跟無頭蒼蠅沒啥區別,第一次打比賽面對全場緊逼,他接球之後的反應是雙手高高舉起,朝著場邊的教練大喊:“咋整?!”
他真正開始用心鉆研籃球,是在第一次看到“大夢”奧拉朱旺的比賽錄像之後。教練隨手給他的一盤錄像帶刷新了恩比德的三觀,讓他就此放棄了球霸搖擺人的胡思亂想,“我隻想成為大夢。”他說。
僅僅幾周之後,恩比德就完全習慣了在內線討生活,甚至稱王稱霸,把球場籃筐都給扣歪。沒多久,他就被回鄉辦活動的巴莫特發掘,因而得到了前往南非參加“籃球無國界”訓練的機會。
恩比德的 “喀奸” 之路
恩比德後來說,在參加巴莫特的訓練營之前,他對自己的籃球水平毫無信心,第一天甚至臨陣脫逃,撅在家裡跟弟弟亞瑟打了一天遊戲(恩比德說這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一天),第二天被老爹發現之後,才揪著他去了訓練營,“我的人生就此徹底改變”。而美國的大門也就此向他敞開。
非洲不缺有天賦的球員,但天賦並不能確保敲開美國的大門,許多空有天賦卻身處底層的喀麥隆球員都被卡在了簽證環節。但恩比德不存在這個煩惱,鑒於他爹的身份和社會地位 ,他獲得美國簽證的過程非常絲滑。很快他的父母就在美國東部安家,沒多久就把弟弟亞瑟也接了過去
恩比德的 “喀奸” 之路
遺憾的是亞瑟在恩比德剛進NBA之時就出車禍身亡,年僅13歲,當時恩比德在加州做手術,甚至沒法趕回家——這大概也是恩比德說與亞瑟打遊戲那天是他人生裡最美好回憶的原因
美國的生活也比恩比德想象得輕松很多,他登陸的學校就是巴莫特母校,這裡有不少喀麥隆球員,因此就算恩比德完全不會英語,隊友也能幫他溝通適應。那時他仍然癡迷於大夢的比賽,隻要有空閑就是在研究錄像,然後悉心模仿。
在擺脫生涯前兩年的傷病陰影之後,恩比德剛在NBA嶄露頭角就得到了喀麥隆國家隊的招募。照喀麥隆籃協官員的說法,恩比德原本很有熱情,2017年他就跟巴莫特領銜喀麥隆籃協的非洲錦標賽預選名單,但後來籃協主動放棄了恩比德,因為他在合同裡提出要籃協購買巨額保險的要求,體育部撥不出這筆特殊款項,恩比德入選也就沒有下文了。
恩比德的 “喀奸” 之路
喀麥隆後來在西亞卡姆身上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
對於為國爭光,恩比德頗有點嘴上喊口號,身體很誠實的意思。
單看籃球層面,喀麥隆目前還沒拿到巴黎奧運入場券。男籃的草臺班子多年來積貧積弱,在非洲聯賽也難出頭,在2021年非洲錦標賽(AfroBasket)小組賽0勝3負,目前世界排名第67,最高榮譽還要追溯到2007年由巴莫特帶隊拿下的銀牌。
如果恩比德現在加盟,當然會給喀麥隆註入極大動力,但能否如一些評論家所言,他將書寫所謂的“不朽”傳說還是個很大的問號。喀麥隆男籃跟男足,從組織到陣容再到影響力都不可同日而語,要是無緣巴黎奧運,恩比德是絕對得不償失的。
恩比德的 “喀奸” 之路
喀麥隆世預賽4勝8負,在非洲區的F組墊底
當然恩比德也不是什麼都沒為喀麥隆做,去年年初,非洲國家杯在喀麥隆舉行,恩比德大力配合宣傳,為喀麥隆加油吶喊——可惜對象是男足,而且他當時人在費城。為了參加這屆賽事,薩拉赫、馬內、等球星都暫離俱樂部,承受了不小輿論壓力。恩比德還為他們打抱不平,說批評他們的歐洲球迷和媒體很雙標,本質上還是看不起非洲。
而談到喀麥隆體育帶給他的激勵,恩比德講的還是足球。“羅傑-米拉為我們在世界體壇贏得了地位,”他說,米拉在上世紀70年代踢出非洲,並以38歲高齡在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大放異彩,打進四球。“回溯這些歷史,重看那些比賽,了解我出生之前的歷史……若是我也有機會能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那絕對是件幸事。”
恩比德的 “喀奸” 之路
90年世界杯,米拉大叔一個人進了四個球,幫助喀麥隆殺進八強

當然最出名的應該就是這個斷掉瘋子門將伊基塔,然後進球後跳舞的鏡頭
其實對於如何勸說恩比德“扶貧”,巴莫特的分析算比較中肯,他認為主要責任還是在籃協。“我覺得到目前為止,籃協還沒能拿出具備足夠說服力的發展規劃。我當然希望這種情況有一天可以改變,恩比德和西亞卡姆這樣的選手能夠被喀麥隆的國家隊球衣所吸引,真正感受到為國出戰的動力。”
在這個背景下,恩比德希望加入法國就變得可以理解了,從剛進入NBA開始,恩比德就已經受到巴圖姆的入籍邀請,但他當時迅速回絕。而在為喀麥隆效力無望之後,恩比德在2018年NBA倫敦賽上釋放出為法國效力的意圖,可尷尬的是,這次他卻被法國男籃自己拒絕。
先是富尼耶稱這件事情為“荒謬”,再是帕克的反對:“加入國家隊,起碼得是在那個國家長大生活的人吧。對我來說這是個原則問題。喬爾-恩比德是個好人,也會說法語,我對他個人沒有意見,只是陳述我的原則而已。”
恩比德的 “喀奸” 之路
富尼耶刻意用法語發推使命反對恩比德加入:“對我來說,為一個和你沒有關系的國家打球是荒謬的,國家隊不僅僅是體育。”
恩比德的試探在法國引來太多批評,以至於後來他不得不打圓場,說他在法國有很多親戚,小時候每年都在法國度過兩個月的假期,父母也經常去法國,“還打算在法國買房”。
然而直到東京奧運期間,法國籃協官方已經開始大力招募恩比德之時,更衣室裡的球員對他依然不太歡迎。在皇馬效力的中鋒普瓦裡耶說,“我們真的需要他嗎?就算他是最出色的籃球運動員之一,但我們已經是拿到奧運銀牌的隊伍了,哪怕沒有他那麼大牌的球星,但陣容裡的大個不少了。”
所以說,在法國和喀麥隆之間,恩比德算是兩頭不討好了。而在這些或不滿或憤怒之下的暗潮,則是兩國長久以來的復雜關系。
恩比德的 “喀奸” 之路
恩比德參加2013耐克籃球峰會砍下7分7籃板,當時他球衣上印的大大的喀麥隆國旗(一年前王哲林在這個比賽裡爆砍19分8籃板)
2016年,喀麥隆英語區爆發了反法抗議活動,政府的鎮壓引發的對抗仇恨言論和分裂沖突已導致6000多人喪生,數十萬人流離失所。
這是喀麥隆屈辱殖民史的遺留問題,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南喀麥隆(前英屬喀麥隆)的精英知識階層就不斷抗議被政府邊緣化的地位,要求恢復聯邦制。但隱性歧視的情況並未改善,導致英語區與法語區矛盾不斷升級。
2016年,抗議活動的導火索是政府任命法語背景的法官和教師前往英語區任職,引發了當地學校的罷課,以及教師和律師的聯合示威。此後一年,政府封鎖英語區互聯網,並把抗議者當作恐怖分子來抓捕審判。
高壓之下,溫和的聲音轉向激進,到2017年9月,分離勢力開始了武裝對抗,宣佈獨立為“安巴佐尼亞共和國”,而喀麥隆國防軍對英語區的大規模鎮壓接踵而至,幾百座村莊幾乎被夷為平地,交戰雙方都犯下嚴重的侵犯人權罪行。
恩比德的 “喀奸” 之路
2018年,保羅-比亞總統(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990年勸說米拉復出征戰世界杯時也是總統)的爭議勝選引發了更大的撕裂,也激起了民間對法語區——當然也少不了法國——的更大仇恨。
所以這也難怪從小說法語的恩比德最終放棄了加盟法國,在他去年加入法國國籍時,爆料此事的法國媒體宣稱,恩比德距離“穿上三色球衣已經近在咫尺”。結果此語一出,恩比德在喀麥隆的名聲瞬間變成了賣國賊,CamerounEeb網站的大標題罵他“Homme sans dignité ni valeurs”(沒有尊嚴和價值的男人),說他羞辱了自己的祖國。
去不了喀麥隆,那在美國和法國之間,恩比德肯定更靠近前者,這不僅是因為在美國生活多年後文化和習慣上的貼近。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條網友評論,如果恩比德穿上法國球衣,那他會被認為是真正的“喀奸”。
因此,為美國效力或許才是恩比德最聰明、最理性也最安全的選擇。
恩比德的 “喀奸” 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招募恩比德的過程中,美國新任籃協掌舵人格蘭特-希爾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成為籃協負責人之後,他改革了選拔制度,不再要求球星連續參加大賽,等於間接放棄了世界杯的榮譽。招募恩比德打奧運一直是他的優先事項,就在恩比德做出最終決定的前幾天,希爾還專程前往科羅拉多州的76人訓練營進行了長時間遊說。
之所以現在有不少人對恩比德的選擇感到意外,是因為自從他去年加入了法國國籍,外界都普遍預計他會代表東道主參賽。只是法國已有老將戈貝爾和人氣新星文班亞馬兩位長人坐鎮,不管是禁區裡還是更衣室都不太能給恩比德騰出位置。
高盧雄雞這些年在國際籃壇大賽斬獲頗豐,招募恩比德的最大目的與其說是為了奪金,不如說是阻止美國奪金。主帥科萊充滿信心地放話稱,說不定未來幾年全世界最好的球員都將來自歐洲,結果,恩比德的選擇和男籃世界杯的折戟,堪稱給他們的當頭棒喝。
恩比德的 “喀奸” 之路
相反,美國剛在世界杯丟人,雖說是戰略性放棄,但這次的第四名的確激發了許多NBA球星的鬥志,“在巴黎找回場子”已成為某種共識。還愛看“復仇者聯盟”這出戲的人,自然相信恩比德會是另一位戲份頗重的超級英雄。
過去數十年來的足壇歸化潮似乎還是不可避免地刮向了其它領域。男籃國家隊講述的曾經是屬於本民族/種族的故事,但在如今,這種敘事變得更復雜了。
我們見到了東京奧運會東道主的混血旗手(當然也有兩位旗手隨後遭到的網暴),見到了谷愛凌和李凱爾收獲的熱烈歡迎。隨著外籍球星紛紛躋身NBA的中央舞臺,成為MVP和FMVP候選人,原本從沒有過血統或文化問題的美國男籃也無可避免有了“外人”。
放眼美國男籃的FIBA歸化紀錄,隻有寥寥四人:厄尼-格倫菲爾德(1975-76)、帕特裡克-尤因(1984-1992)、奧拉朱旺(1996)和鄧肯(2004——嚴格說來鄧肯來自美屬維京群島,仍被普遍視為美國人)。一直以來,在籃球上從來都是美國向外輸出,恩比德現在創造的歷史,其實蘊含了不小的顛覆性。
恩比德的 “喀奸” 之路
當然,他的加盟肯定不會像曾經的八村壘或大坂直美那樣招致大規模網暴或批評,首先美國人本身就對他的到來喜聞樂見,其次美利堅對非洲在文化影響力上也是全方位碾壓。
非洲黑人和美國黑人到底還是不是一個民族,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事。反正現在的劇情走向已經越來越像那部超英電影《黑豹》——不管內核有多荒誕,嗨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