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最出名的應該就是這個斷掉瘋子門將伊基塔,然後進球後跳舞的鏡頭其實對於如何勸說恩比德“扶貧”,巴莫特的分析算比較中肯,他認為主要責任還是在籃協。“我覺得到目前為止,籃協還沒能拿出具備足夠說服力的發展規劃。我當然希望這種情況有一天可以改變,恩比德和西亞卡姆這樣的選手能夠被喀麥隆的國家隊球衣所吸引,真正感受到為國出戰的動力。”在這個背景下,恩比德希望加入法國就變得可以理解了,從剛進入NBA開始,恩比德就已經受到巴圖姆的入籍邀請,但他當時迅速回絕。而在為喀麥隆效力無望之後,恩比德在2018年NBA倫敦賽上釋放出為法國效力的意圖,可尷尬的是,這次他卻被法國男籃自己拒絕。先是富尼耶稱這件事情為“荒謬”,再是帕克的反對:“加入國家隊,起碼得是在那個國家長大生活的人吧。對我來說這是個原則問題。喬爾-恩比德是個好人,也會說法語,我對他個人沒有意見,只是陳述我的原則而已。”富尼耶刻意用法語發推使命反對恩比德加入:“對我來說,為一個和你沒有關系的國家打球是荒謬的,國家隊不僅僅是體育。”恩比德的試探在法國引來太多批評,以至於後來他不得不打圓場,說他在法國有很多親戚,小時候每年都在法國度過兩個月的假期,父母也經常去法國,“還打算在法國買房”。然而直到東京奧運期間,法國籃協官方已經開始大力招募恩比德之時,更衣室裡的球員對他依然不太歡迎。在皇馬效力的中鋒普瓦裡耶說,“我們真的需要他嗎?就算他是最出色的籃球運動員之一,但我們已經是拿到奧運銀牌的隊伍了,哪怕沒有他那麼大牌的球星,但陣容裡的大個不少了。”所以說,在法國和喀麥隆之間,恩比德算是兩頭不討好了。而在這些或不滿或憤怒之下的暗潮,則是兩國長久以來的復雜關系。恩比德參加2013耐克籃球峰會砍下7分7籃板,當時他球衣上印的大大的喀麥隆國旗(一年前王哲林在這個比賽裡爆砍19分8籃板)2016年,喀麥隆英語區爆發了反法抗議活動,政府的鎮壓引發的對抗仇恨言論和分裂沖突已導致6000多人喪生,數十萬人流離失所。這是喀麥隆屈辱殖民史的遺留問題,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南喀麥隆(前英屬喀麥隆)的精英知識階層就不斷抗議被政府邊緣化的地位,要求恢復聯邦制。但隱性歧視的情況並未改善,導致英語區與法語區矛盾不斷升級。2016年,抗議活動的導火索是政府任命法語背景的法官和教師前往英語區任職,引發了當地學校的罷課,以及教師和律師的聯合示威。此後一年,政府封鎖英語區互聯網,並把抗議者當作恐怖分子來抓捕審判。高壓之下,溫和的聲音轉向激進,到2017年9月,分離勢力開始了武裝對抗,宣佈獨立為“安巴佐尼亞共和國”,而喀麥隆國防軍對英語區的大規模鎮壓接踵而至,幾百座村莊幾乎被夷為平地,交戰雙方都犯下嚴重的侵犯人權罪行。2018年,保羅-比亞總統(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990年勸說米拉復出征戰世界杯時也是總統)的爭議勝選引發了更大的撕裂,也激起了民間對法語區——當然也少不了法國——的更大仇恨。所以這也難怪從小說法語的恩比德最終放棄了加盟法國,在他去年加入法國國籍時,爆料此事的法國媒體宣稱,恩比德距離“穿上三色球衣已經近在咫尺”。結果此語一出,恩比德在喀麥隆的名聲瞬間變成了賣國賊,CamerounEeb網站的大標題罵他“Homme sans dignité ni valeurs”(沒有尊嚴和價值的男人),說他羞辱了自己的祖國。去不了喀麥隆,那在美國和法國之間,恩比德肯定更靠近前者,這不僅是因為在美國生活多年後文化和習慣上的貼近。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條網友評論,如果恩比德穿上法國球衣,那他會被認為是真正的“喀奸”。因此,為美國效力或許才是恩比德最聰明、最理性也最安全的選擇。值得一提的是,在招募恩比德的過程中,美國新任籃協掌舵人格蘭特-希爾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成為籃協負責人之後,他改革了選拔制度,不再要求球星連續參加大賽,等於間接放棄了世界杯的榮譽。招募恩比德打奧運一直是他的優先事項,就在恩比德做出最終決定的前幾天,希爾還專程前往科羅拉多州的76人訓練營進行了長時間遊說。之所以現在有不少人對恩比德的選擇感到意外,是因為自從他去年加入了法國國籍,外界都普遍預計他會代表東道主參賽。只是法國已有老將戈貝爾和人氣新星文班亞馬兩位長人坐鎮,不管是禁區裡還是更衣室都不太能給恩比德騰出位置。高盧雄雞這些年在國際籃壇大賽斬獲頗豐,招募恩比德的最大目的與其說是為了奪金,不如說是阻止美國奪金。主帥科萊充滿信心地放話稱,說不定未來幾年全世界最好的球員都將來自歐洲,結果,恩比德的選擇和男籃世界杯的折戟,堪稱給他們的當頭棒喝。相反,美國剛在世界杯丟人,雖說是戰略性放棄,但這次的第四名的確激發了許多NBA球星的鬥志,“在巴黎找回場子”已成為某種共識。還愛看“復仇者聯盟”這出戲的人,自然相信恩比德會是另一位戲份頗重的超級英雄。過去數十年來的足壇歸化潮似乎還是不可避免地刮向了其它領域。男籃國家隊講述的曾經是屬於本民族/種族的故事,但在如今,這種敘事變得更復雜了。我們見到了東京奧運會東道主的混血旗手(當然也有兩位旗手隨後遭到的網暴),見到了谷愛凌和李凱爾收獲的熱烈歡迎。隨著外籍球星紛紛躋身NBA的中央舞臺,成為MVP和FMVP候選人,原本從沒有過血統或文化問題的美國男籃也無可避免有了“外人”。放眼美國男籃的FIBA歸化紀錄,隻有寥寥四人:厄尼-格倫菲爾德(1975-76)、帕特裡克-尤因(1984-1992)、奧拉朱旺(1996)和鄧肯(2004——嚴格說來鄧肯來自美屬維京群島,仍被普遍視為美國人)。一直以來,在籃球上從來都是美國向外輸出,恩比德現在創造的歷史,其實蘊含了不小的顛覆性。當然,他的加盟肯定不會像曾經的八村壘或大坂直美那樣招致大規模網暴或批評,首先美國人本身就對他的到來喜聞樂見,其次美利堅對非洲在文化影響力上也是全方位碾壓。非洲黑人和美國黑人到底還是不是一個民族,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事。反正現在的劇情走向已經越來越像那部超英電影《黑豹》——不管內核有多荒誕,嗨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