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3月7日,喬治·麥肯和他的湖人隊友走進久違的明尼阿波利斯禮堂。他們剛從遙遠的紐約趕回主場,準備迎接密爾沃基老鷹的挑戰。
眼前的一幕令所有人目瞪口呆——這場比賽的籃筐被升高了兩英尺(約60公分),從3.05米變成了3.66米
就是有這種操作
這是聯盟為麥肯準備的奇招。
在麥肯取得成功後,籃球界一直在設法限制大個子球員,防止他們用禁區內勾手或上籃這種簡單的得分方式摧毀籃球運動。
1951年,NBA擴大了三秒區,其目的便是迫使中鋒在距離籃筐更遠的位置出手,以此降低他們的得分效率,也能給小個子更多決定比賽的機會。
而進入1954年,通過增加籃筐高度來限制中鋒的呼聲愈烈。在此風潮之下,NBA也便萌生了拿麥肯試水的想法。
於是3.66米的就出現了……
報道截圖為證:籃筐被從10feet升高到12feet
剛回到明州的湖人事先並未收到聯盟的通知,隻能草草熱身後硬著頭皮出戰。往日不可阻擋的麥肯連連吃癟,前十二次出手一球未中,整場比賽命中率還不到兩成。
麥肯進攻啞火,其他人的狀況也不甚理想,兩支球隊的命中率都隻有三成上下,遠低於聯盟平均水準。這場打鐵大戰最終以湖人65-63險勝收場。
但實驗雖然限制了麥肯,卻也產生了其他副作用。一場比賽下來,大個子的感受先不提,本被指望借高籃筐獲利的小個子球員們已經叫苦不迭。湖人前鋒吉姆·霍爾斯坦透露自己第一次上籃時手連籃網都沒夠著,得到全場最高分的老鷹後衛比爾·卡霍恩直言這場比賽就是災難。
聯盟使用高籃筐的實驗不得不就此打住。
比賽技術統計。PS:1953-54賽季的平均得分是79分,平均命中率是37.2%
但奇葩的故事還沒有結束,與湖人過完招,老鷹馬不停蹄地回到主場所在地密爾沃基,至於他們為什麼跑的那麼著急?因為他們在還要準備第二天與巴爾的摩子彈的另兩場比賽。
是的,你沒看錯,NBA,一天雙賽。
這就是奇幻的五十年代。
魔鬼賽程!
這其實並不是NBA最早實驗的另類賽程,早些時候NBA曾效仿大學籃球界的Doubleheader模式,將四支球隊安排在同一塊場地先後進行比賽(賽會制CBA直呼內行)。不過,像老鷹與子彈這樣兩支球隊連續交手、一天之內打完背靠背的安排還隻在棒球界有過先例。
如果波波維奇是其中一支球隊的主教練,他可能會讓主力球員出戰第一場比賽,然後在第二場比賽中輪休,這樣既保證了球員的身體健康,又不必擔心球迷因沒看到球星而對他大加指責。但真實情況卻是兩隊主帥並未領悟負荷管理的智慧,兩場比賽均盡譴主力出戰。
出於某種原因,當時聯盟將每節比賽的時長縮短至十分鐘。兩場比賽的進程如出一轍,兩隊在前三節打得難分難解,老鷹末節一鼓作氣拉開比分,最終以兩位數優勢取得勝利。
不過在此之後,NBA再沒有安排過一日雙賽。或許聯盟意識到,籃球和其他運動終究沒有可比性,連續兩戰、總計八十分鐘的比賽時長對籃球運動員的體能消耗過大,倘若再比上幾個加時,恐怕有幾個球員得被抬出球場。
經歷完一日雙賽,老鷹依然沒有得到喘息的機會。3月9日,他們來到印第安納波利斯,與紐約尼克斯在中立場地進行了一場常規賽;第二天,他們與羅切斯特皇家在奧馬哈展開對決。這場比賽結束,他們一日雙賽背靠背靠背的征途才算告一段落。
那這個賽程怎麼來的呢?這就要問當時NBA規則委員會主席埃迪·戈特利佈了,他是老鷹的魔鬼賽程的締造者,同時也是費城勇士的老板、總經理兼主教練。
戈特利佈
不過老鷹也沒法投訴戈特利佈在制定賽程時以權謀私,畢竟單就賽程密度安排而言,這人對自己的球隊下手更狠。
1953年2月21日至3月1日,他為勇士隊在安排了一段九天九戰的密集賽程(傳說中的背靠背靠背靠背靠背靠背靠背靠背靠背),其中八場在客場,結果球隊狂吞一大波連敗。
一年後的2月8日至2月14日,他又為勇士安排了七天七賽,但和上次不同,這次他們一個主場都沒有,要在七天輾轉七座城市進行比賽,客場背靠背靠背靠背靠背靠背……
不過好在這次球隊好歹贏了三場。
更魔鬼的賽程!
背靠背靠背靠背靠背靠背靠背
戈特利佈制定賽程的能力(或者說大公無私)得到了NBA的高度認可,他一直負責這項工作直到去世。
升高兩英尺的籃筐、一日雙賽和九天九戰的賽程,在今天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同樣,光靠打球就能拿千萬年薪,放在七十年前也猶如天方夜譚。不同的時代,職業籃球有著不同的地位與影響力,聯盟早年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選擇背後,是創業初期的舉步維艱。
1949年,BAA和NBL兩大職業籃球聯盟合並,NBA誕生。NBA元年共有十七支球隊參賽,然而一年過去便有六隊破產,到五十年代中期一度僅剩八支球隊。
當時的籃球迷偏愛大學籃球和註重表演的哈林籃球隊,職業籃球在多數人眼裡是粗俗的象征,不願為此花門票錢。他們對NBA知之甚少,認為頂級的業餘球隊能夠在NBA獲得冠軍,更有體育記者在波士頓主教練裡德·奧爾巴赫面前揚言,稱聖十字學院的籃球隊足以擊敗凱爾特人。
在六十年代之前,哈林籃球隊比NBA更受歡迎,張伯倫進NBA前就為哈林籃球隊打過
缺乏公眾關註,沒有底氣的職業籃球經常被其他項目奪走主場,一場臨時的馬戲團表演就足以擠掉日程沖突的NBA比賽。為確保足夠的比賽場次,聯盟不得不被動安排緊密的賽程,遊走於各個中立場地成為了多數NBA球隊爭取觀眾垂青的生存途徑。
職業籃球規則創新的原始動力也是為了吸引球迷。二十四秒違例和使用高籃筐都是以提升比賽的觀賞性為根本目的而進行的嘗試,隻不過前者效果積極而被保留,後者不受歡迎而被放棄而已。
七十年後,NBA已成為最受歡迎的職業體育聯盟之一,不會有老板擔心破產,不會有經理為比賽場地操心,球員們出征客場能夠乘坐專機,背靠背比賽也能無所顧慮地接受負荷管理。
擔憂溫飽的歷史已經過去,今天再談起五十年代的職業籃球,喬治·麥肯似乎成了唯一的印記。沒有多少人了解NBA曾在1954年3月7日使用了3.66米的籃筐,以及職業籃球開拓者們做出這個決定所拿出的勇氣和決心。
當然也不全是勇氣和決心啦……(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