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員=牲口?NBA老板這波贏麻了…

九年前的4月,也是在季後賽隆重開場之時,NBA鬧出了一樁極其戲劇化的醜聞:時任快船老板斯特林的情人將他的種族歧視錄音曝光,導致NBA將斯特林終身禁賽,並剝奪了他的球隊所有權。

斯特林正妻謝莉迅速出手,一邊證明斯特林患有精神疾病不具備行為能力,一邊聯絡好買家,得到了一份她和NBA都根本不可能拒絕的報價。

那時候的NBA,球隊市值大抵還是九位數。2013-14賽季,快船的EBITDA(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約為1億美元。但新老板鮑爾默的報價,是這個數字的20倍。當時NBA的球隊售價一般是EBITDA的6倍。也就是說,鮑爾默準備用20億美元,買下原本就值6億、即便考慮到未來漲勢的最合理售價區間也應該是10至11億的快船。

連斯特林本人都笑了。據律師說,斯特林在聽完鮑爾默報價之後隻問了他一個問題:

“你手頭真有20億嗎?”

球員=牲口?NBA老板這波贏麻了…斯特林

雖然斯特林在答應出售之後不久又反悔,並把謝莉和NBA以欺詐罪名告上法庭,但其中內幕外界不得而知。考慮到他身敗名裂且被確診阿茲海默,聯盟和法院都以驚人的速度批準鮑爾默完成這樁收購,創下NBA收購價紀錄。

九年過去了,鮑爾默穿碼農襯衫開福特車的親民形象沒變,快船的戰績和處境也沒有本質上的改變:隨著懲罰性奢侈稅的引入,這支球隊成了常年納稅大戶,上賽季奢侈稅賬單甚至比奪冠的勇士還高。為了讓快船遷離洛杉磯,鮑爾默豪擲4億現金收購了對手(尼克斯老板多蘭)資產,再花近7000萬買下地皮,然後吸資超10億興建新球館。

那麼問題來了,鮑爾默在這支球隊上投入幾大十億美金,真是因為他口中“對籃球的熱愛”才會人傻錢多速來嗎?

如果不是報稅記錄被曝光,這樣的大言不慚可能還真有幾分可信。

球員=牲口?NBA老板這波贏麻了…鮑爾默

僅在2014年到2018年間,鮑爾默上報的快船經營虧損高達7億。與此同時,快船市值以及鮑爾默的凈資產都出現了非常矛盾的飆升。

2018年,鮑爾默公開的年收入是6.56億,納稅7800萬——看似一筆巨款,但換算下來的聯邦稅率隻有12%。同年,NBA門面球星勒佈朗總收入1.24億,聯邦稅率35.9%,導致他納稅申報表上調整後的總收入銳減至4550萬美元。

多年來,球迷和媒體都對體育巨星的高稅率了如指掌,喜聞樂見,但他們大概率不知道,絕大多數高收入納稅人從不提交納稅申報表,也不知道美國稅收制度專門對職業運動員加征重稅,同時又為職業運動員的老板提供最大避稅空間的神奇規則。

坐在場邊穿著樸素的老板們享受的稅率,不僅遠低於出賣勞力的球星,甚至很可能還會低於在球館裡做保潔和小販的工薪階層。

球員=牲口?NBA老板這波贏麻了…
聯邦稅率,場邊小哥都比老板高
某種程度上,鮑爾默入主快船,可以說是NBA資本遊戲真正騰飛的時刻。到如今富豪老板動輒以三四十億的虛高價格收購球隊,他們到底買的是什麼,其實需要好好擦亮眼睛才能看清楚。
******
通過企業經營獲得稅收減免,本是四海通用的規則,畢竟正常的地方都會盡力創造營商友好氛圍。但美國將職業體育變成避稅天堂的過程,多少有點離譜。
一切的一切,都是從比爾-維克這個人開始的。
球員=牲口?NBA老板這波贏麻了…
這位棒球名人堂成員不僅曾在1948年帶領克利夫蘭印第安人隊(著名“克利夫蘭體育詛咒”的主角之一)奪冠,還為整個美國體育界引入了一個稅收概念,即球員折舊免稅額度。
維克認為,運動員的工作性質跟農場牲口、辦公室打印機或者汽車沒區別,屬於一種折舊資產,給他們發的工資,就像給牛馬喂飼料一樣被消耗掉了。球隊老板要彌補這些損耗/貶值,就應該將球員合同視為虧損,用來抵消未來的應納稅收入。
難以置信的是,美國國稅局竟然認可了這種邏輯,允許維克利用球隊避稅。具體操作是這樣的:轉讓球隊時,球員合同不跟著一起轉,而是當作獨立資產被另外收購。這樣一來,新老板就能利用合同資產抵消球隊利潤(以及他在球隊之外業務收入)的稅收。根據球員平均職業生涯為5年的估算,國稅局允許球隊所有者將合同資產的全部價值分攤五年折舊。
維克之所以向政府賣力兜售這個概念,是因為他在1949年就賣掉了印第安人隊,此後還通過不斷收購和脫手職業球隊享受免稅政策的優惠。多年後他在回憶錄中寫道,球隊老板因此贏得了一種兇殘程度堪比德州石油商的稅收減免,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他——“這個來自芝加哥的騙子”。
球員=牲口?NBA老板這波贏麻了…
維克二戰時受傷右腿被截,裝了個假腿,他自己在上面摳了個洞,做煙灰缸用
而且球隊轉手後,新老板還能把原來的五年折舊期清零,繼續享受新一輪免稅,因此在1950年至1975年間,美國職業運動隊經營權由同一實體掌握的平均時長僅為11.7年。
那段時間,老板往往都把收購總價盡數分配到合同資產中,將稅收減免最大化。NBA也不例外,根據上世紀70年代初的國會調查報告,多支NBA球隊聲稱,超過90%的球隊價值都由球員合同構成(其中一支為100%),這都會被老板用於稅款沖銷。
是的,這樣的稅收漏洞早就被政府發現,國稅局也的確差點砸了老板們的這口鍋。
1970年,密爾沃基勇者隊小老板巴德-塞利格(後來成為MLB總裁)以1080萬的價格收購破產的西雅圖飛行員隊,計劃將其遷往密爾沃基。收購之時,他這樣進行了資產分配:10萬給了設備用品,50萬給了特許經營權,剩下的1020萬全分給了球員合同。
而這1020萬將在未來五年“貶值”,從而為他帶來每年平均200萬的免稅額度。算上當時70%左右的個人最高邊際稅率,塞利格五年間的稅收抵免最高可超過700萬。
基本等於他買隊,國稅局掏錢。
球員=牲口?NBA老板這波贏麻了…
巴德-塞利格
於是,國稅局否決了這樣的資產分配,試圖推翻維克的邏輯,即球隊價值主要在特許經營權而不是球員合同,“折舊”的球員退役還有新的球員補充,何況特許經營權的價值(也就是我們看到的球隊市值)還一路上漲。
結果維克把國稅局告上法庭,並且勝訴。
1976年,球員折舊辦法被寫進法律,規定了50%分配比例上限。但在球隊收購和資產抵稅上的糾紛越來越多,以至於國會在1993年又簡化規定,將收購資產攤銷制度化,折舊期延長到15年。不過,體育行業成為特例,分配給球員合同的資產比例規定上限和折舊期限都沒有變動。
於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分配完球員合同之後,剩下的無形資產如何算,可以說是美國現代體育經營中最重要的一門學問。這可能包括:媒體版權、設施冠名權、球場租賃協議、特許協議、贊助協議、豪華套房合同、甚至還有季票持有者名單這種抽象的東西。
球員=牲口?NBA老板這波贏麻了…
斯臺普斯的場邊座的名人,和他們的社交圈顯然也是湖人的無形資產
到2004年,老板們又取得了一次重大勝利。《美國就業創造法案》撤銷了施加給體育行業的限制,15年折舊期內的沖銷額度又恢復到了收購價的九成以上。這要多虧了MLB的賣力遊說——部分原因可能也在於,剛上任的總統小佈什本就做過職業球隊老板,再懂行不過。
球員=牲口?NBA老板這波贏麻了…
1989年-1994年,小佈什曾是得州遊騎兵隊的老板
2012年,魔術師約翰遜為首的財團以21.5億的價格收購洛杉磯道奇,創造了當時的職業球隊收購紀錄。媒體上一片歌頌,《露天看臺》列舉了魔術師此舉堪稱完美的十大理由,排在第一的是“洛杉磯信任魔術師”,第二是“魔術師熱愛洛杉磯”,第三是“道奇球迷希望看到魔術師成功”。
但凡考慮一下存在於美國體壇半個多世紀之久的球員折舊制度,此等幽默的評論大抵是讓人笑不出來的。收購價21.5億,意味著15年平均免稅抵扣額1.43億,按照35%的稅率算,每年節省稅款依然超過5000萬。相較之下,魔術師坐豪華遊輪環遊地中海的開銷也不是那麼大了,甚至可以說是國稅局給買的單,用的自然是納稅人的錢。道奇球迷還是不是那麼盼望魔術師“成功”,可能就得另說了。
上世紀在多倫多藍鳥擔任多年總裁,還做過MLB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的保羅-比斯頓早就說過:“任何把俱樂部利潤當回事的人都沒抓住精髓。畢竟,按照公認的會計原則,我完全可以把400萬利潤翻手變為200萬虧損,全美任何一家大型會計機構都不得不認下這筆賬。”
******
斯特林出事之時,NBA正值高層換代。在那之前的斯特恩時代,NBA商業價值實現了飛升,但很多人應該還記得,斯特恩始終把虧損放在嘴邊,特別是在2011年主持勞資談判之時,資方給出的財務報表顯示,30支球隊裡有22支處於虧損狀態,總計每賽季虧損達3.7億。
其實,再往前推十年,也就是2001年,塞利格才到國會接受質詢,一口咬死MLB每年損失數億;斯特恩故技重施當然也被工會揭穿。當時的工會董事亨特直接表示,3.7億中的2.5億都是虛假虧損。
球員=牲口?NBA老板這波贏麻了…
斯特恩與亨特
比如以財務狀況糟糕而聞名的籃網:薪金總額高居不下,上座率又低到沒法看,於是,籃網在2005年上報4900萬虧損,2006年又報了5740萬。
但當把籃網母公司3.61億的收購價放進公式,情況就不同了。在這3.61億中,有2億都被攤銷到“折舊資產”當中,變成每年的運營開支。這筆開支在2005年為4150萬,2006年為4020萬,換句話說,籃網上報虧損的大頭隻是為了平衡賬面而已。
有媒體也替斯特恩算了筆賬。從2005年的勞資協議生效以來,共有七支球隊被出售。這些球隊具體怎麼分配折舊資產,攤銷費用是多少並不完全透明。但假設每支球隊每年攤銷3000萬,賬目上的總虧損就已經達到2.1億。
NBA後來聲明,籃網公開賬目的確存在虛報虧損的問題,但聯盟在談判桌上提供給工會的報表已經去除了“水分”。後來新協議達成,聯盟歡天喜地復賽後,工會也就沒再咬著不放了。
正如很多稅務及籃球專家所感慨的,在激烈比賽正在上演的球館中討論甚至抗議這些事,大概隻會得到主隊球迷的噓聲和電視機前觀眾的換臺。
球員=牲口?NBA老板這波贏麻了…2011年停擺
當然,也不是所有球隊都在瘋狂報虧,按照一些分析,像熱火老板阿裡森、黃蜂老板喬丹都是吃不到太多免稅優惠的。
阿裡森的所有權來自父親,他在1995年以6800萬的價格從父親手上買隊的時候,很可能是以股票收購的方式完成交易,沒有支付大量現金,不增加公司資產,就沒有再分配一說(他爹早在1988年就分完了,每年吃到650萬免稅額度)。
喬丹收購黃蜂後也得到了免稅優惠(2015年的可查稅收損失為360萬,但球隊實際應該是盈利狀態),但因為他的大頭收入來自耐克銷售分成,聯邦稅率接近40%,跟勒佈朗其實不相上下。
再回到五年報虧7億的快船,反正在鮑爾默接手的前兩年,美國銀行披露的財務報表顯示快船凈利潤一共達到3200萬美元,未來增長預期良好。但鮑爾默通過這樣的報虧,免去了總計約1.4億的稅款。
球員=牲口?NBA老板這波贏麻了…鮑爾默
鮑爾默目前一年收入已經接近百億美元。1.4億免稅額度對他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快船也的確隻是他的避稅手段之一。事實上,他在華爾街的故事更精彩。
利用股票虛賣(又稱作假售回購),他在五年時間裡又憑空制造了近6億稅收損失,從而節省了超過1億稅款。高盛管理著鮑爾默賬戶中幾百隻專門用來虛賣的股票,用精密的算法追蹤利用股市波動,在制造虧損的同時,還能做到維持鮑爾默的投資佈局完全不變。2017年對鮑爾默來說是個好年頭,全球股市大漲,而卻他靠15筆交易虧損創造了1億的賬面虧損。
而對高盛來說,鮑爾默這樣的客戶,隻是他們服務富豪中的一位。
美國信奉贏家通吃的文化。但真相卻是,贏家通吃之後再無輸的可能。相較之下,體育世界可太殘酷刺激了。
******
對資本主義,或許還是騎士老板吉爾伯特的律師給出的解釋最經典。
通過收購騎士的攤銷,吉爾伯特在2005至2018年間減去了4.43億應納稅收入。而他的律師表示,這樣的攤銷對任何企業都必不可少,沒有它,“哪個老板還會做資本投資,不替企業考慮創造納稅收入所付出的成本,完全是與資本主義背道而馳,將會對美國經濟造成致命打擊。”
所以你知道勒佈朗為何橫下心來要當NBA大老板了。他現在剛邁入身家10億的行列,距離喬丹的20億都還差了很遠,更不要提百億、千億級別的吉爾伯特和鮑爾默們。
球員=牲口?NBA老板這波贏麻了…勒佈朗與吉爾伯特
有意思的是,鮑爾默還成立了監督政府支出數據的非營利性組織,經常批評政府入不敷出:“一想到誰都不願意犧牲一點短期利益,導致我們的後代將要承受巨額債務和赤字,我就寢食難安。”
最後,再講一個可能99%的勇士球迷都不知道的關於一位勇士小股東的故事。
加州連鎖商超大亨羅伯特-皮奇尼尼本來已經是多支棒球隊的股東,而在2010年,他加入拉考佈領銜的財團收購勇士,分到了7%的股份。
從2011年到2014年,他申報虧損總額為1600萬。到2015年他就去世了,遺囑的法庭記錄中沒有提及勇士股權和納稅情況。而這個持續近一個世紀之久、被無數體育老板利用過的稅法很可能會讓他的子女在繼承股權時,無需償還折舊稅費。
這是球員折舊制度的另一個附帶優惠,原老板通過出售或轉手球隊賺得的收益需要繳納資產利得稅,折舊貶值越狠,賣隊收益越大,交稅自然也就越多。但即便吐出這些好處,持有資產期間獲得的巨額免稅額度,本質上也是一筆無息貸款。然而,原老板若在持股期間去世,這筆稅費卻可以直接勾銷,繼承人又可以作為新老板,享受新的折舊循環。
這些年來,羅伯特的兒子多米尼克都是勇士比賽常客,還曾因為在場邊拿著金杯喝飲料而走紅網絡。從公開的資料看,多米尼克年輕時做過臨時演員,但顯然不是在拼事業的那種人。當家族稅務情況被曝光,他把Instagram賬號設為了私密。
球員=牲口?NBA老板這波贏麻了…皮奇尼尼的兒子
他說,父親遺產的稅務細節都是家族律師在處理,反正他和兄弟姐妹平分了股權。
“沒有比這更爽的事了,”他說。“我是個幸運的混蛋,這一點毫無疑問。”

2022世界盃

富遊體育

瘋體育推薦富遊體育,擁有有三大體育系「super體育、鑫寶體育、ob體育」任君挑選

更多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