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NBA全明星賽,在爆滿的芝加哥聯合中心,尼克-伊拉姆和喬恩-穆加爾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正在目睹的一切。
2020NBA全明星
聯盟已經對這場季中大秀做出根本性調整,隨著第四節交鋒深入,現場氛圍愈發熱烈。
“那確實經典,”騎士全明星後衛多諾萬-米切爾近日表示。
兩隊球星不再打到第四節時間走完,而是沖擊設定的目標分數,也就是“伊拉姆式終場”——TBT聯賽(每年夏天在美國舉行的一個籃球聯賽,64支球隊進行一場定勝負淘汰決出冠軍,拿走100萬美元獎金,白巧克力、邁克-畢比、弗雷戴特等人都參加過)幾年前一采用此比賽模式就大受歡迎。
想出這個模式的人正是伊拉姆,穆加爾則是在TBT聯賽實施此模式的人,他們與TBT聯賽聯合創始人丹-弗裡爾同被NBA邀請到芝加哥觀賽。
伊拉姆和濃眉合影
伊拉姆激動萬分。誰能想到,這位高中數學老師在近20年前觀戰大學比賽時萌生的念頭,竟然會成為價值上百萬的G聯賽的固定規則,如今又被引入NBA的重頭賽事呢?
“第四節的激烈程度堪稱爆表,”如今在鮑爾州立大學擔任教育領導學助教的伊拉姆表示。“見證這一切真是太棒了。”
2023年NBA全明星賽將於東部時間周日晚7點30分在鹽湖城能源方案球館拉開帷幕。這將是連續第四屆在第四節戰至目標分數的全明星正賽。
以下是關於全明星新賽制變革性靈感的故事,這一想法在多年之中的進化,以及這個男人將之帶到籃球最高舞臺的旅程。
* * * *
早在伊拉姆重塑籃球比賽的終結方式之前,他是來自俄亥俄州東南部一名癡迷大學籃球的球迷,對2004年澤維爾大學對陣杜克大學的精英八強賽結局感到很惱火。
2004年澤維爾大學VS杜克大學
作為七號種子,澤維爾大學成為黑馬,殺入分區決賽,遇上了頭號種子杜克藍魔。那場比賽杜克的最大領先隻有6分,當時比賽隻剩24秒,但卻充斥著故意犯規和暫停。
“本來是一場緊張刺激、血脈賁張的比賽,結果一到最後時刻,球館裡的趣味蕩然無存,”伊拉姆說。
“我和哥們兒都面面相覷。比賽一到最後變化如此之大真的太奇怪了,風格都變得極為扭曲,於是我們在那時候就開始討論這些不可行的想法,後來我也會時不時念及。”
那之後三年裡,這些想法不斷在伊拉姆腦中盤旋。直到2007年3月10日,他觀戰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和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ACC錦標賽半決賽時,他終於被靈感擊中。
“就在那時,我靈光一現,有了這個可能行得通的念頭,”伊拉姆說。“從那時起,我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了。”
伊拉姆
隨著時間推移,伊拉姆的設想也在完善。起初他給這個設想起名為“混合時長模式”,像是隻有數學老師才會用的術語,規定比賽整個下半場都應該停止計時。
然後他不斷修改,最終的改動還是沒有那麼徹底。應用到NBA場景,就是在比賽最後三分鐘停表,給領先球隊的分數加上7分,得出獲勝的目標分數。
“一場比賽48分鐘,將最後3分鐘切割開來,實際上是拋開了比賽的16分之一,”伊拉姆在談到他的公式時表示。“那我們就需要把這16分之一的內容補回去。”
“這相當於每支球隊每場比賽要得大約112分。”
對於如何讓籃球比賽更好看,伊拉姆已經完善了它的辦法。問題在於有沒有人買賬。
* * * *
當穆加爾打開電郵附件,他還不知道自己將引發怎樣的蝴蝶效應。
那是在2016年的夏天,第三屆TBT賽事剛落下帷幕(如今已經打了九屆),本在度假的穆加爾打開了一封發送至TBT聯賽通用郵箱的未知郵件。發件人是伊拉姆,他在過去九年中一直在推銷自己的終場模式,但都沒有成果。
附件是一份PPT,標題為《該淘汰籃球比賽計時了》。內容一共有67頁。
穆加爾一直讀,腦子裡想著什麼內容能讓自己點擊紅叉退出。但他沉浸其中。
“我從小打籃球長大,”穆加爾說。“如今我要經營一個聯賽,最操心的問題就是能否給球迷呈現精彩的比賽。我也非常深切地感覺到,比賽打到分差4到12分的最後時刻,往往會變成一場罰球馬拉松,真的特別難熬。”
穆加爾一開始的想法是:把“混合時長模式”改個更響亮也更容易記住的名字,也就是“伊拉姆式終場”——伊拉姆本人也很中意。
在與TBT聯賽的轉播商ESPN以及伊拉姆本人協商後,協議順利達成。之後的賽季,TBT在費城舉辦了一場名為“大狂歡”的入圍賽。而那就是“伊拉姆式終場”首次啟用的舞臺。
TBT首場采用“伊拉姆式終場”的比賽,目標分95分
結果,好幾場入圍賽的終場都精彩紛呈,到第五場Brothers Dat Ball對陣ATL Hoops4Hunger的比賽,兩隊打出了伊拉姆十年來夢寐以求的結局:前NBA後衛約什-塞爾比用一記禁區拋投76-75絕殺Brothers Dat Ball,勝方得分與設定的目標分數絲毫不差。
“第一天入圍賽結束後我就飄了,當時我就知道,無論如何,在那個周末結束後,我的概念一定會繼續下去,”伊拉姆說。
“這個模式是有生命力的。”
穆加爾也表示認同。從2018年開始,TBT在所有71場比賽中都使用了“伊拉姆式終場”,再也沒有回頭。加拿大精英籃球聯賽到2020年也全面實施了此規則。
而“伊拉姆式終場”的下一次飛躍,則發生在穆加爾在通用郵箱裡發現的另一封電郵。不過,這次的發件人可不是無名之輩。
相反,它來自CJ-保羅,也就是克裡斯-保羅的哥哥。他有話要說。
保羅兄弟
“CJ說,‘克裡斯跟我都是TBT的忠實粉絲。我們很樂意以某種方式參與這項賽事,’”穆加爾回憶道。
CJ本人後來在TBT的一支球隊執教,也對“伊拉姆式終場”贊嘆不已。
“這很有意思,因為它是一種策略,”CJ說。“比賽必須要有策略,而不是一味犯規。”
就這樣,“伊拉姆式終場”找到了NBA的突破口。
* * * *
近年來,由於激烈不足,全明星賽的人氣出現下滑,比賽淪為了大量無對抗扣籃和三分。因此,聯盟給球員增加了一些激勵措施,包括讓隊長來挑選隊員——本屆則是首次在開賽前當場挑選——並引入了慈善事業。
2023年NBA全明星首發陣容
但在籌備2020年芝加哥全明星賽的過程中,時任工會主席保羅聯系到總裁蕭華,請他務必關註一下TBT聯賽無比刺激的最後時刻。
“前幾年,TBT總決賽在芝加哥打,我賽前給亞當去電,告訴他關註這場比賽,因為有了‘伊拉姆式終場’,TBT的比賽真的非常好看。以這樣的形式結束比賽真的很酷。”
蕭華看了直播,非常喜歡,以至於願意試水。(NBA沒有使用“伊拉姆式終場”的叫法,因為這個商標已經被TBT註冊。)
NBA實施的辦法有所不同——到不計分的終局開始之時,設定的目標分數為領先球隊得分再加24分。實戰結果是,第四節變成了史詩般的戰鬥,安東尼-戴維斯用一記罰球決定了勝負。
濃眉罰球絕殺
“芝加哥全明星我沒有打到最後,”米切爾說,他是本屆鹽湖城全明星的首發。“但光是看著場上球員的表現,他們打出的激烈程度就已經很爽了,我相信那樣的場面會這個周末重現。”
“說實話,我認為這是對比賽的良性創新,”76人球星喬爾-恩比德表示,2020年全明星最後時刻他在場上。“特別是對球迷來說,比賽更激烈了。聯盟裡最出色的24名球員同臺競技,他們想看看誰才是最強的那個。”
首次采用目標分數所取得的成功讓NBA開始思索:還有哪些相關賽事能把它繼續用下去?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專註於潛在創新和提升比賽質量、改善球員健康狀況、提高球迷參與度的新規則,用目標分數而不是時間來結束籃球比賽的想法當然不是新概念,”NBA籃球和戰略執行副總裁埃文-瓦施表示。
“全世界可能有99%的籃球比賽都有一個目標分數,因為街球和YMCA比賽都是那麼打的。所以我們明白,對於比賽終局的打法,得在分數和時限之間做出權衡。”
“顯然,TBT的‘伊拉姆式終場’是最早引入混合模式的知名賽事之一,克裡斯-保羅看到了這一點,並將其帶入到我們圍繞如何提振全明星人氣的一些討論中,最後我們認為,全明星是個絕佳實驗場。”
伊拉姆和保羅
去年12月,瓦施在拉斯維加斯的G聯賽Showcase杯賽發表講話,在這一周的賽事中,NBA給每場比賽都設定了最終目標分數。本賽季,G聯賽的加時賽也引入了目標分數的規則。
這不是NBA第一次利用G聯賽這個創意孵化器來嘗試新想法。其中一些——包括教練挑戰、攻防轉換犯規和14秒進攻時限重制——已成為NBA比賽規則。其他一些則沒有,如使用FIBA幹擾球規則,擊中籃筐後可以隨意觸球,或是一次罰球得兩分。
不過,有一樣東西NBA是不能采納的,那就是“伊拉姆式終場”的名稱。聯盟更願意用更明確的語言來描述這一改變。
“如果說‘我們要打到一個目標分數,’這個名字本身就解釋了打法,”瓦施表示。“我們認為這是個更易於接受的辦法,畢竟傳統球迷可能會覺得這個概念比較激進。”
“改變整個第四節的打法,也是我們的獨創。是有點不同的,我們認為‘伊拉姆式終場’的名字不會得到球迷的廣泛認同。”
G聯賽開始嘗試“伊拉姆式終場”
目標分數的前景如何尚無定數。確實並非所有人都支持此舉。
“全明星打打挺不錯,”米切爾說。“但放到真正的比賽,就不好說了。”
“我覺得既然有了時限,你就必須控制比賽,思考求勝辦法,75年來這都是比賽的一部分,所以我覺得不應該改變。”
“我不喜歡(在全明星之外的比賽實施)的想法,”恩比德說。“我覺得應該先放在某些特定賽事裡,然後走著看。”
至於穆加爾,他逢人就宣講目標分數的好處。他希望徹底變革傳統,比賽一直隻按一種模式打,為何不變?
“如果籃球在發明之時就有‘伊拉姆式終場’規則,而75年後有人提出打到時鐘走到0:00的一刻停止,這種新規大概隻能撐一場,然後大家都會徹底厭棄,”穆加爾說。
“他們會看到罰球馬拉松,然後發現那是一場災難,這種規則行不通。所以,把問題倒置反轉,我就能說服自己,這才是籃球的未來。”
無論這是否真是籃球未來,或僅是這項運動的一個趣味轉折,從伊拉姆20年前觀看充斥犯規的大學籃球比賽至今,他的靈光一現已經被附加了太多意義。
伊拉姆式終場未來會在NBA常規比賽使用嗎?
“我當時隻想搞明白,‘這有何不可呢?’”伊拉姆說。“到2007年夏天,我已經相信,這個想法肯定是有其長處的。我覺得它很必要,也相信它是合理的,它有可能讓比賽變得趣味盎然。”
“真正困難的部分是開始說服籃球圈的人,讓他們相信這個想法有價值的時候。我可不知道,這個想法得花上10年時間才能成為現實,但我很高興,自己還是堅持了下來。”
*******
原文標題:
NBA All-Star 2023: Thank the Elam Ending for the thrilling fourth-quarter finish in Salt Lake City
原文作者:
Tim Bontemps
發表時間:
2023.2.18
原文鏈接:
https://www.espn.com/nba/story/_/id/35683146/nba-all-star-2023-thank-elam-ending-thrilling-fourth-quarter-finish-salt-lake-city
譯者:kewell